匆匆vs.緩慢

文/王力行


「……人生啊,就像一條路,一會兒西,一會兒東,匆匆,匆匆。」「我們都是趕路的人,珍惜光陰莫放鬆,匆匆,匆匆,莫等到了盡頭,枉歎此行成空。」

這是著名民歌手胡德夫最新的CD選曲,卻是三十年前的一首老歌。聽過這首歌的人,一定有不同的感慨,感慨生命匆忙短促的苦,感慨人生趕路的疲,感慨生活不能放鬆的累……。

生活在現代的人,一方面享受人類科技帶來的快速、方便,也體認效率提升帶來的多彩、豐富;另一方面卻為隨快速、豐富而來的壓力、迷惑,深感沈重。

有人說,自從瓦特發明蒸汽機後,人類的生活就沒有慢下來過。一位研究時間的專家形容:「我們正處在一個把健康賣給時間和壓力的時代。」在這個時代,很多人得了「延滯幸福症候群」,他們把工作放第一,總為做不完的事自責,對工作以外的全沒興趣,也覺得不重要。

看看你周圍的朋友,是不是常抱怨「時間不夠用」。而且不限於工作,連生活都如此,我聽過一個母親說:「我的女兒有一天突然問我:『媽媽,妳為什麼那麼急?開車也急,吃飯也急,連說話也急?』我想想,對啊!因為我的時間不夠用!」「我在家裡從一樓上二樓,都要想清楚可以一次做哪幾件事!」

為什麼時間不夠用?因為我們的社會、組織,甚至自己都在要求速度快、效率高,否則就會在人生競賽中被淘汰出局。暢銷作家劉墉曾在訪談中一再提到:「不能同時做三件事的人,會被時代淘汰,就像當年的尼安德塔人。」

「我們的社會過度強調績效,逼出了一堆患有『急迫性偏執』病的人,」德國一位時間管理專家分析,這類「病人」的特徵是:他們喜歡解決突發狀況;他們愈忙愈有安全感,認為忙碌代表了重要、有意義,閒著是一種恥辱。

長期處在緊張、快節奏下,做時間奴隸、績效奴隸的「病人」,和正常健康人是背道而馳的,「這也是為什麼許多忙碌的人休假時就病倒;退休後突發心肌梗塞。」歐洲健康協會長期調查人們生活型態後指出,畢竟 一個平衡的人除了效率外,還要有健康、人際關係和生命意義。

於是,人本思想底蘊深厚的歐洲人發起了「慢生活運動」,他們解釋:「與其說是一項運動,不如說是對現代生活的反思」, 「慢生活的本質不是懶惰,而是對生活的珍視」。

1989年,「國際慢餐運動」從法國巴黎展開;過了十年,「慢城市國際大會」在義大利召開;接著在美國,「慢學校」「放慢時間協會」一一出現。快與慢的選擇,成為現代人的弔詭。

三十年前的除夕,胡德夫作曲、陳君天作詞的「匆匆」,三十年後聽來,仍舊打動人心;因為匆匆人生,依然匆匆。